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上海亚马逊美工包月 > 生活服务 > 网店装修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什叶派成为伊朗国教,它与其他教区别在哪

生活服务

网店装修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什叶派成为伊朗国教,它与其他教区别在哪

发布日期:2024-08-17 09:19    点击次数:180

网店装修 从宗教服饰到政治符号,什叶派成为伊朗国教,它与其他教区别在哪

什叶派属于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中的一个,跟逊尼派是对立的,它的信徒大概占了穆斯林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还多。在伊斯兰教的各个国家,大多都把逊尼派当作国教。

就伊朗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把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当作国教。在伊朗三千五百万的人口里,有 98%的人都信伊斯兰教,这里面 96%是什叶派穆斯林。

什叶派的教义与传统已经全方位地渗透进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成为了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特别是在 1979 年初,伊朗的什叶派发起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革命,把看起来很强悍的巴列维王朝给推翻了,夺得了全国的政权,建成了由宗教领袖霍梅尼掌控一切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

如今霍梅尼已然离世,可伊朗政权的性质还是没啥变化。到底是啥原因让什叶派成了伊朗的国教,为啥它在伊朗社会里能有这般大的影响和能量?

笔者想要对这些问题好好探讨一下,这对深入知晓伊朗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搞懂中东的政治和宗教或许都有帮助。不过因为篇幅有限,本文只对什叶派为啥会成为伊朗的国教这个问题做个初步的分析。

【什叶派正式成为伊朗的国教】

在 1502 年,沙法维王朝的建立者伊斯玛尔把它确定下来,自那以后,它就一直是伊朗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能变成伊朗的国教,这可不是巧合,是有一定历史根源的。总结一下,主要有下面这两点。

首先,什叶派在公元七世纪出现后,一直都是伊朗人(像波斯人、阿塞拜疆人等各个民族的人)对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一面大旗,在伊朗人里有着传统的影响力。伊斯兰教是在伊朗被阿拉伯人占领之后才传入伊朗的。

在公元 637 年,穆罕默德的战友萨阿德·伊本·阿比·瓦喀斯带着阿拉伯人,于卡迭西亚战役里,把波斯萨珊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给打败了,这给征服伊朗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公元 642 年,双方再次在尼哈温德会战,萨珊王朝的大批军队被全部消灭,自此,伊朗被阿拉伯人占领,变成了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由于阿拉伯人的占据,伊朗人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刚开始改信的人大概有这么几种:一种是为保住自身社会地位才皈依伊斯兰教的,这类人主要是一些封建主;

还有一种是在跟阿拉伯人打仗输了之后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的。就像波斯人艾布·拉威兹,他带着四千个仆从,跟着波斯军队跟阿拉伯人打仗,最后被阿拉伯人打败了。

艾布拉威兹被杀害后,他的仆从全都改信了伊斯兰教;另外,这个区还有一些少数的下层民众,像没有土地的农民、手工艺人,还有那些想为有钱的阿拉伯人服务的城市居民,他们把改信伊斯兰教当作是提升社会地位的办法。

这时候,广大农村的农民以及多数城市居民依旧信奉着波斯原来的宗教(像琐罗亚斯德教或者祆教)。不过,伊斯兰教分裂后什叶派现身,改信伊斯兰教的伊朗人就猛增。据理查德·W·布里特的统计,在 770 至 865 年期间,大概 40%的伊朗人都改信伊斯兰教了。

【伊朗的穆斯林信徒已占总人口的80%】

4 这个数字涵盖的穆斯林里,既有逊尼派的,也有什叶派的。至于什叶派到底占多少现在还不清楚,不过他们人数多、分布广这肯定是没错的。

人们不光在广大农村还有城市下层,像皮匠、制帽、纺织这类行业里能见到他们,而且在军事职业(包括有权势者的武装扈从队)以及政府部门里也能找着他们(公开的和秘密的)。

在阿拔斯王朝统治的时候,诺伯赫蒂家族是个信奉什叶派的伊朗人家族。这家族里不光有人做过维齐尔(跟宰相差不多),还有人当过伊玛目教义的阐释者,家族成员阿布沙勒·阿里·本·伊斯玛仪勒在确立什叶派隐遁伊玛目的教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所以当时伊朗人是信奉什叶派最大的外族。他们都加入什叶派,就是因为什叶派教义只承认阿里及其子嗣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不承认阿拉伯帝国哈里发的统治,也不承认阿拉伯人对西亚、北非广大地区征服和统治的合法性,毕竟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时,伊朗是受哈里发压迫很重的一个省。

那时候,阿拉伯国家收税的主要途径是向被征服地区的居民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土地税能高到收获量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二,人头税按规矩只是针对居民里没信伊斯兰教的异教徒来收。

不过在伊朗,税收人员老是向那些已经信奉伊斯兰教的保护民收税。“倭马亚王朝还老是在波斯人那里增设各种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像索要新年贡礼,还搞额外劳役。

这让众多的伊朗人,就连那些改信伊斯兰教的,都只能成为二等公民。所以呢,什叶派的想法,还有说救世主马赫迪会返世并拯救受苦的人摆脱悲催命运的学说,伊朗人民就很容易接受,给他们提供了反抗阿拉伯贵族统治的思想工具。

在什叶派的大旗之下,伊朗民众发起了好些或大或小的起义。就像埃及知名历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在其著作里讲的那样:“波斯人拿什叶派作遮掩和倭马亚人打仗,小程序美工他们对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特别反感,一直不停地搞自己的独立行动。”

尤其是在八世纪中叶的时候,奴隶出身的伊朗人阿布·穆苏里姆打着什叶派的旗号,在呼罗珊发起了起义。因为得到了帝国各个地方的响应,把倭马亚王朝(661--750 年)给推翻了。虽说胜利的成果被阿布·阿拔斯拿到了,还建立起阿拔斯王朝(750--1258 年),不过伊朗人民在这场斗争里起到的重要作用那是明摆着的。

阿拔斯王朝统治确立后,阿拔斯家族不光排斥阿里家族,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剥削比倭马亚王朝还厉害。所以伊朗人民和其他被征服的各族人民仍旧在什叶派的绿色旗帜下进行抗争,反对“穿黑衣服的人”,也就是反对阿拔斯王朝的统治(黑色是阿拔斯哈里发国家的主打色)。

在各个地方的反抗里,黑海沿岸往西和往南的各州,像现在的阿塞拜疆、吉朗以及马赞得朗这些地方,属于经常爆发暴动并且暴动最为顽固的区域。这儿的什叶派跟其他地区相同,一直把对统治者心怀不满的人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当中。

当然不能否认,在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上半叶的人民起义里,也有农民打着自己的旗号——红色的旗帜举行反封建起义,像在阿塞拜疆西伊朗地区爆发且持续了二十一年的巴贝克起义就是这样。

【反对政府和统治阶级的敌对派运动是以什叶派为旗帜】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争斗,阿拔斯哈里发国家受到了很严重的打击,这让伊朗的地方封建主对抗阿拉伯人的劲头更足了。到了九世纪末,伊朗虽说名义上还在阿拉伯哈里发国家的版图里,但实际上差不多整个地区都摆脱了阿拉伯人的统治。

在伊朗跟中亚细亚出现了好些实际上独自做主的封建国家,像在呼罗珊以及中亚接壤区域的达希尔国家(821——873 年),位于东南方的萨法尔国家(861——900 年),伊朗西部和西南部的布维希(也叫白益)国家(945——1055 年),还有在东北部的萨曼国家(875——999 年)。

这些国家的统治者都偏向和拥护什叶派,尤其是什叶派伊朗人建立的统治伊朗大部分区域的布维希国家,它在 945 年攻占了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自此哈里发国家就只是空有其名了。哈里发就只剩下宗教方面的权力,所有的世俗政权全都落到了布维希王朝爱弥尔的手里。

成为撒马尔汗的统治者后,就以此作为根据地向外扩张,在 1380 到 1393 年把伊朗全境都占领了。帖木耳帝国统治的时候,1441 年,胡吉斯坦出现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起义的首领是什叶派教士赛义德·穆罕默德,他说救世主马上就来,还说自己是第七伊玛目的后代,是救世主的先行者。

他带着由农民、手工业者还有阿拉伯的贫困牧民组成的一万多人的起义军,干掉了封建贵族和逊尼派的高层教士,多次打退帖木耳帝国的围剿部队,经过不断争斗,建成了一个像赛尔别达尔那样的小国家,一直存续到十六世纪初期。

由于各地人民起义的冲击,十五世纪初,帖木耳帝国开始崩溃,伊朗又分裂成众多独立的封建领地,这些领地相互争斗,内部纷争不断。这就让当时越来越强大、想要吞并所有伊斯兰国家的奥斯曼土耳其人,还有正在到处寻觅殖民地、抢夺新地盘的葡萄牙人抓住了机会。

葡萄牙的商船队在绕过好望角并占领了印度西海岸之后,又把目标转向了波斯湾,将伊朗的各个岛屿和港口一个接一个地给占了。在这个时候,伊朗面临国难,国家的独立和生存到了万分危急的危险关头。

在伊朗,有个什叶派的家族叫沙法维家族,他们扛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的大旗。经过广大民众长达十六年的英勇奋战,总算终结了外族的统治,也结束了国家分裂的状况,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伊朗王朝——沙法维王朝(1502-一1722 年)。

就因为什叶派在伊朗长久以来一直被当成反抗侵略的一面旗帜,有着传统的影响力,新王朝的统治者伊斯玛尔为把自己的统治巩固住,就宣称什叶派是伊朗的国教。

【结语】

总之,就上面所论述的来讲,能得出这个结论:什叶派能成为伊朗的国教,主要是因为在七世纪中叶至十六世纪初这八百多年里,它始终是伊朗人民对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一面旗帜,在伊朗人民当中有着传统的影响力。

同时这也是沙法维王朝为了应对在十四世纪兴起且信奉逊尼派的伊斯兰教大国——奥斯曼帝国所产生的需求。

[1]世界宗教研究所“各国宗教概况编写组”编写的《各国宗教概况》,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 1984 年出版,在第 107 - 108 页。

[2]吴继德所著的《伊斯兰教与当代国际政治》,见于云南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编的《宗教论稿》,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 1986 年出版,在第 54 页。

[3]R·W·布里特的《conversion to Islam and the Emergence of a Muslim Socirty in Iran》,见于 Nehemia Levtzion 编的《Conversion to Islam》,纽约,1979 年,第 33 页,同上书,第 31 页。